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原來這才是心理學 -- 植木理惠 著 / 孫玉珍 譯

看了一本好書, 會和誰分享, 我喜歡把精彩的部份留下, 和未來的自己分享~

ü最好的廣告詞就是禁播”.  布瑞姆 (Jack Brehm)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 人會希望能夠自由決定自己的意見和態度. 如果受到脅迫, 就會產生恢復自由的動 機, 而布瑞姆將這種動機稱為心理抗拒”.

ü      艾伯特. 班度拉 (Albert Bandura 1925~) 加拿大的心理學家, 為研究社會學習理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990年提出自我效能的說法, 主張毎個人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

ü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只要堅信就能夠實現的現象.

ü      初始效應: 第一印象建立之後很難修正, 反而還會逐漸放大.

ü      確認偏誤乃指依照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和信念觀察他人, 收集對自己有用的情報,  忽略或無視於相反的資訊, 強化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的現象.

ü      初次見面就談論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事, 剛見面時絕對不能省略閒聊因為它能夠表現你的人情味, 之後即使犯錯, 也比較容易得到原諒.

ü      凱林 (George Kelling) 美國的犯罪學家, 1972年參加美國警察財團法人協會的巡邏活動經驗, 讓他提出破窗理論”.

ü      凱瑟( Kees Keizer) 荷蘭的社會心理學家. 田野調察後指出, 只要附近有塗鴉存在, 隨意丟棄垃圾和竊盜案件的數量就會增加兩倍以上.

ü      PM理論和領導能力: 目標達成功能(P: performance), 與群體維持功能(M: maintenance)並用者有較佳領導能力.

ü      隱形界線及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 男生如廁 1. 隔壁有人如廁. 2. 隔一個位置有人如廁. 3. 獨自一人如廁結果顯示一的時間最長受試者愈想快離開廁所, 結果時間愈長.

ü      操作制約日常生活中擅長掌控他人的人, 如果對方的行為符合期待, 就大肆讚美. 但如果對方的行為不如預期, 則以視而不見代替責備.

ü      “控制的錯覺”:  認為自己選的比較好例如將顏色由深到淺的口紅整齊的擺在一起, 人們就會覺得其中一種顏色可能適合自己, 而想購買.

ü      習得性無助: 就算努力也沒有用而喪失鬥志.

ü      戴西 (Edward Deci) 美國的心理學家, 為研究內在動機的第一人. 1995年指出戴西效應: 針對因自我意願或欲望等內在動機產生的行為, 提供獎勵等外在動機, 破壞內在動的現象, 又稱為過度辯證效應”.   在提供獎勵時有二個重點, 第一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提供, 第二是提供的獎勵必須要有程度的區分.

ü      記憶達人怎麼記: 只要知道為什麼, 就不會忘記. 例如: 肚子餓的男人打領帶, 只要知道是為了進入高級餐廳就不容易忘記.

ü      從對話中產生的建構式記憶”: 愛沙尼亞的心理學家托爾文將受試者在實驗者的誘導下, 創造出記憶的內容的現象稱 為建構式記憶”.

 ü     睡眠者效應 : 一般來說, 傳遞訊息者的可信度遇高, 就越有說服力, 而可信度低者, 說服力自然也跟著降低. 不過即使可信度低, 隨著時間拉長, 訊息的傳遞者和訊息各自獨立之後, 反而因此提高可信度.
…………………………………………….....................................
…………………………………………….....................................
…………………………………………….....................................


有興趣到書店走走, 一本好書總讓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