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富國的糖衣 :揭開自由貿易的真相 (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 -- Ha-Joon Chang 著

看了一本好書, 會和誰分享, 我喜歡把精彩的部份留下, 和未來的自己分享~

ü1961, 在結束韓戰的八年後, 韓國的人均收入是八十二美元, 是當時的迦納一百七十九美元的一半都不到.

ü三星公司在一九三八年以出口魚類, 蔬菜和水果起家, 19501970年代主要業務是製糖和紡織品. 1974年才進軍半導體業務.

ü1961年朴正熙將軍政變, 連續贏得三屆選舉, 應該在1974年下台, 但他不願交出政權, 1973年啟動重工業計劃. 以美元計算, 1972~1979人均所得增加了五倍, 出口增加了九倍, 1977年時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 (獨裁不一定會影響經濟發展).

ü新自由經濟主義是十八世紀由亞當史密斯所提出, 其相信在自由市場無限制的競爭是組織經濟最好的方式, 但有些新自由主義者支持的事情當中, 舊自由主義者是不支持的, 如專利權, 或中央銀行對銀行發行票據的壟斷.

ü富裕國家政府以金援預算和進軍其國內市場為餌, 使開發中國家採取新自由主義. 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提供這些國家的貸款是有條件的 (1982年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 就是要求這些政府採取新自由主義政策.

ü並不是所有採取保護和補貼政策的國家都會成功, 但今日富裕的家都是世界上最具保護色彩的國家. 1841, 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李斯特批評英國自己透過高關稅和大量的補貼方式攀上經濟的巔峰, 卻鼓吹其他國家採取自由貿易政策.

ü國家之所以貧窮, 並不是因為人民懶惰; 而是應該說, 他們的人民之所以懶惰”, 是因為貧窮.

ü日本豐田原以紡織機械起家, 1933年時正式進入汽車製造業. 日本政府於1939年驅離了通用和福特汽車, 1949年動用中央銀行(日本銀行)的資金救援豐田, 1958年皇冠首度出口到美國, 但是以失敗收場. 如果日本政府在1960年代初期採用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張, 就不會有現在的淩志.

ü1870年至1913年間, 第一段全球化的故事, 在英國霸權下發展的貨物, 人力和資金的自由流通, 在很大的程度上靠的是軍事力量而不是市場實力.

ü 1870年至1913年間, 亞洲(不包括日本)的人均所得成長率只有0.4%, 在非洲地區則是0.6%, 西歐的對應數字有1.3%, 美國則為1.8%, 其中拉丁美洲國家, 當時已經恢復關稅自主權, 這段時間的成長速度和美國一樣快.

ü    19601970年代, 開發中國家的人均所得年成長率是3.0%, 其中中國和印度保護主義更強的國家成長率更大, 拉丁美洲也有3.1%, 但是自1980年代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之後, 成長率便減半, 拉丁美洲國家僅有1/3. (富裕國家從3.2%à 2.1%).

ü    新加坡已經實施自由貿易, 且極度依賴外國投資, 但其國有企業部門規模之大, 在世界是名列前矛. 新加坡房屋發展局供應85%的房屋, 且幾乎所有土地都是政府擁有.

ü    不是無條件的與全球經濟整合, 而是以國家願景為基礎, 有策略地逐步融入全球經濟.

ü    智利於19752003年間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年增4%, 是新自由主義的模範生, 1982年爆發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 整個銀行業必須化為國有才能免於崩潰, 1990年代也利用資本控制, 順利減少短期資金的流入. 但在過去的三十年裡, 國家已經失去很多製造業, 變得過度依賴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出口產品.

ü    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治理結構嚴重偏向富國利益, 因其決策基本上是按照國家的股本而定, 這意味著富國集團控制了60%的表決權, 而在國際貨幣基金裡, 十八項最重要的領域需要有85%的多數才能決定. 美國擁有17.35%的股權, 可以單方面否決任何不喜歡的提案.(日本6.22%, 德國 6.08%, 美國與法國各有5.02%).

    世界貿易組織是採取一國一票, 但這些選票從來都沒有用處, 在各個部長及會議, 所有重要談判都是以只限受邀人士為基礎, 而受到邀請的也只有富國和一些不能忽視的大型開發中國家.

……………………………………………..
……………………………………………..
……………………………………………..

有興趣到書店走走, 一本好書總讓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