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 Andre Kostolany 著

看了一本好書, 會和誰分享, 我喜歡把精彩的部份留下, 和未來的自己分享~

如果企業家不想和其他股東分享利, 也不要別人插手公司決策, 他可以選擇以支付利息的方式向銀行貸款. 如果企業選擇發行股票, 便不必支付利息, 也沒有把資金還給股東的義務, 而股東得以分配紅利的方式分享利潤.

  金本位制是種在經濟體制中平衡供需的貨幣機制, 國際收支均用黃金調節, 形成固定的外匯價格. 即規定中央銀行對當時流通的貨幣必須保有多少黃金儲備. 如果一個國家在貿易結算或國際收支上出現赤字, 導致貨幣在國外供給量過大, 這時該該國的央行便有義務用黃金把過量供應的本國貨幣從市場上購回, 但為了不使本國黃金儲備減少, 中央銀行必須透過提高利率和減少開支, 縮減貸款和提高稅收, 增加資金流入. 但事實上沒有政府願意按照該體制的要求, 推行如此極端的通貨緊縮政策, 所以金本位制從來沒有發揮作用.

  一切取決於供給和需求, 就是看傻瓜比股票多, 還下股票比傻瓜多.

  貨幣+心理 = 趨勢, 如果有很多剩餘資金留在金融機構內流通, 據我的經驗, 這些流動的資金的一部份最晚在九到十二個月之後, 便會進入證券交易市場.

  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資本市場的二手車, 如果新的投資標的愈來愈少, 剩餘資金就會流入證券交易所, 在經濟蕭條時會出現紅利和企業利潤減少, 而股票指數卻看漲的現象, 如企業延後投資計劃, 用剩餘資金買回自己公司的股票, 當資本累積超過了工業投資的需求時, 剩餘資金就會自動流向證券交易所. 同時經濟危機讓很多人害怕失去工作或收入, 於是消費萎縮, 存款增加, 一部份的存款會移轉到證券交易所.

當投機家獲致成功, 絕不可乘勝追擊, 反而要謙卑低. 千萬不可吹噓自己的成就, 因為正如許多長年進出市場的人所堅稱: 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 下一次就得付出高昂的利息還回去.

    股價永遠不會等於公司實際價值, 否則, 就不會有證券交易所了.

     分析家經常說的繼續持有建議, 完全是胡鬧. 如果證券帳戶放著我已不會買進的股票, 那我便必須賣掉, 有什麼理由要保留顯然已不會再上漲的股票 ?

•  圖表可能讓你賺錢, 但肯定賠錢.

……………………………………………..
……………………………………………..
……………………………………………..

有興趣到書店走走, 一本好書總讓人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